一、同页比价

有人调侃说,“亚马逊日益‘淘里淘气’,越来越淘系化了。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日前,许多卖家发现,亚马逊部分类目的商品页面上,出现了一个新的搜索按钮:More Like This(更多相似的产品)。点击该按钮进入页面后,系统会推荐大量款式相近的产品,再下拉页面,则将显示更多来自系统推荐的同类商品。可以说,这和淘宝的“找同款”功能相差无几。

据悉,这一新功能还在测试中,目前只有在手机端上的部分类目才能看到。根据部分卖家的反馈,其实在6月初亚马逊就悄悄上线这个功能了。业内人士预测,这一功能正在进行小范围测试,测试完成之后,将推广到更多类目上。

事实上,在此之前,亚马逊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,例如“类似可供考虑的商品”(Similar item to consider),不过基本上只推荐一款竞品(经常是其自营品牌产品)或者是推荐限量产品,相对来说,在亚马逊卖家之中激起的水花并不起眼。

(图源:蓝海亿观网)

相较于Similar item to consider,此次正在测试的More Like This就足以引起卖家们的高度重视了。

对买家而言,该功能的上线无异于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的比价工具,或许在同一个页面内就能够找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心仪商品,大大优化了其购物体验。但对于卖家而言,则是无形中加大了竞价压力,并且还面临着流量分发机制的变化,能够分配到的流量将会随着页面的逐级展开而减少。

不过,这也提醒着卖家,要想得到更多的流量,那么就需要在产品特色、标签定位、品牌营销上花费更多心思,力争使自己的产品能够一把抓住消费者的心,或许可以截取更多流量,走出流量流失的困境。

二、积极求变

如今的电商行业,早已经被Temu、TikTok Shop等平台发起的价格战搅得风起云涌。

但亚马逊不希望卷入平台之间的无效价格内卷中,它也的确是这样做的,直接用行动表明了立场。前段时间,亚马逊将Temu踢出了其比价系统,避免亚马逊卖家受到Temu定价的干扰,扰乱其公平定价政策。

实际上,对亚马逊来说,多年的打拼早就使它积攒了根基深厚的用户群体,因此它根本没有必要一味压低价格,这样做或许会影响商品质量和平台服务,进而扰乱自己的节奏,破坏多年来树立的口碑。

只不过不可否认的是,这些新平台的崛起的确给亚马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威胁。要想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仍然保持优势地位,亚马逊不得不积极做出改变,在价格、质量和服务三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。

此前,亚马逊就已经多次更改过页面布局,例如在搜索框下提供价格区间选项、商品详情页显示月销量等等。这样做一方面是在引导卖家向下调整产品价格,在价格上适当让利消费者;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,通过优化搜索界面来帮助消费者更精准地买到心仪商品。

(移动端显示月浏览量)

尽管亚马逊不想被动卷入价格战,但它也知道对消费者来说,价格已经成为影响购物决策的重要驱动因素了。一份来自Skai发布的数据表明,近70%的消费者会在Prime Day购物前在其他零售商的网站上对比价格。还有数据显示,61%的消费者将价格作为他们决定购买的至关因素,而不是促销节日。

眼看Prime Day大促即将开启,这是亚马逊极为重要的一场购物大战,而沃尔玛、Target的大促也将于这段时间开幕。在前后夹击中,亚马逊怎么可能还按兵不动?此时测试“同页面比价”功能,或许正是想要催促商家释放一定的优惠来挽留消费者,助力大促实现预期业绩。

可以看出的是,在低价内卷的时代,即使是实力强大的亚马逊也不能一成不变,必须做出许多调整来保持竞争力。对于各位卖家来说,要看到的是,在新的玩法规则下,要在价格、服务和质量上都有吸引力,才是维持优势的可靠之道。

关键词: